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電影]一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路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會不大......

2013-01-04 This Is The End 大明星世界末日
2013-01-07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白日夢冒險王

Monday, December 30, 2013

[謬思] "Happy"─ 菲董的 24 小時音樂錄影帶啟示

知道「菲董」 Pharrell Williams 一向很潮,但看到這支音樂錄影帶時仍忍不住驚艷了一下。

這支名為 "Happy" 的音樂錄影帶,是配合菲董於 11 月中旬發行的新專輯中的 'Happy' 一曲所製作,為了製作這支音樂錄影帶,菲董和製作公司發想了一個驚人的創意構念,那就是製作一支「總長度 24 小時的音樂錄影帶」。

看到這邊,便忍不住想:瘋了嗎?一首不過四分鐘長的歌而已,是要如何製作成 24 小時長的音樂錄影帶?

為了製作這支長達 24 小時的音樂錄影帶,製作公司採取除了音符外,最共通、也是最能鼓動人心的舞蹈形式,以舞蹈影片填充這支音樂錄影帶。為此,製作公司募集了超過 400 名舞者、演員和素人,在洛杉磯各處街頭拍攝其舞蹈片段,而這些人跑跳的里程數加總起來有近 8 公里長。

拍攝完這些片段後,製作公司再把這些片段串連起來,將其製作成 24 小時長、透過網頁連續不中斷地播放的音樂錄影帶,不僅每支舞蹈都配上了 'Happy' 這首歌,菲董也在每個整點時分現身舞蹈,共表演 24 次表足誠意。


"Happy" 音樂錄影帶由此去:http://24hoursofhappy.com/


之所以會想談這支音樂錄影帶,是看到了以下幾個特色:

首先,這是世界第一支 24 小時音樂錄影帶,創下音樂影像製作上的里程碑;

其次,這個音樂錄影帶網頁具有即時性和互動性,使用者點進網站時,網頁便會自動轉到使用者所在時區的時間,直接為使用者呈現當下時間的舞蹈片段,使用者也能透過社群分享功能,將自己看到的音樂片段分享給朋友收看;

第三,剝除流行音樂產業的商業性質,這支音樂錄影帶其實就像那些所謂的很不商業的數位藝術家們所在玩的實驗作品,"Happy" 不僅囊括數位藝術中所強調的即時性、互動性、易近性,也真正將藝術領域談論多年的「邀請觀者進入成為藝術作品一部份」進行實踐,讓藝術不再只是過去那些長得很有距離的藝術,而是所有人都能親近、參與的遊戲 ─ 僅管這般藝術形式是由商業金錢所堆砌出來的。

但從部份消息進行推敲,菲董之所以製作這支音樂錄影帶,在於他對 YouTube 的反諷。根據 Google 在 2013 年六月所發表的報表顯示, YouTube 在全球已擁有 10 億用戶,光是每月被觀看的 YouTube 影片長度就超過 60 億小時,每分鐘上傳影片也有 100 小時的長度,這些都顯示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 YouTube。為了嘲諷 YouTube 對人們展現的 24 小時黏著力,菲董仿照了 YouTube, 以片段串連的形式製作出這支 24 小時的音樂錄影帶。


從 "Happy" 中,我看到了上述三個觀點,但第三點卻又稍有較深一層的感觸。

近年來因生活圈改變的關係,週遭多了不少來自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其中又以研究新媒體藝術的專家為多。既然是大師,他們看待藝術的觀點自然不同於一般人,總是多了點批判性與學理性。而對於這些大師的專業觀點雖不感到排斥,但坦白說,我並不喜歡像這些大師以專業觀點看待藝術。

對我而言,使用機械性、時空性、互文性等理論過強的觀點去觀看藝術作品,如同擊潰之所以親近藝術的動機本質、即窺探生活的美好。這並不是要否認理論的地位,相反的,我承認理論對於藝術以及社會各種層面於發展上的重要性,何況也是因為理論、思想與實作之間的萬般砥礪與淬煉,當代藝術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批判性。

不過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簡單、親近、輕鬆而無負擔的藝術形式。如同菲董的 "Happy", 在它所收錄的 400 多個舞蹈片段中有不少專業舞者、演員和知名人物,但更多的是普通且平凡的一般人,他們因為喜歡跳舞而成為錄影帶的片段之一,但也不一定要會跳舞才能參與其中,像錄影帶中也有不少爸媽牽著小小孩、孩子帶著爸媽、三五好友一同在街頭隨興搖擺晃蕩。這種不具專業、但卻簡單即興的快樂透過鏡頭錄製成像,並隨著主流音樂與網路媒體的傳播力量播送到你我面前,讓我們得以看著影像、伴著輕快音樂旋律,享受幾近臨場的快樂與感動。

我想要說的是,不是那些被專家冠上藝術之名的物件才是真正的藝術,只要能使人隨意親近、從心打動個人的存在,都可以被稱為是藝術。

對我而言,菲董的 "Happy" 雖是一支由商業力量所製作的作品,但排除了這層關係,這支作品的單純、美好與快樂,使它在我眼中不僅只是個真正的藝術,它同時也是一種能夠正面觸動人心的行銷/傳播/表演/跨界/分享/生活。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影集]Whitechapel

劇名: 《Whitechapel 白教堂血案》(S1)
類型: 犯罪/神秘/驚悚
頻道: ITV (Independent Tevelision)
演員: Rupert Penry- Jones... as DI Joseph Chandler
            Philip Davis... as DS Ray Miles
            Steve Pemberton... as Edward Buchan
時間: 2009 - now

由英國獨立電視頻道所製播的影集 "Whitechapel",是一齣以地區刑偵小組為主角的罪案偵查影集。'Whitechapel' 在這部影集中同時指稱三個對象:主角刑偵小組、英國知名連環殺手「開膛手傑克」的初次犯案地點,以及以開膛手傑克為模仿對象的模倣犯。"Whitechapel" 的故事便在白教堂小組追查仿效開膛手傑克的模倣犯所犯的罪案下展開。
首先來談製播 " Whitechapel" 的電視台「獨立電視頻道」(Independent Television, ITV)。ITV 是英國第二大的無線電視經營商,僅次於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以公共電視系統為主的英國境內,ITV 是佔據獨霸地位的 BBC 在市場與品質上的強力競爭對手,ITV 的出現除了打破 BBC 長年壟斷英國電視產業的狀況外,亦有激勵彼此提供觀眾品質更好的節目之目的。自 1995 年開放獨立經營後,隸屬獨立電視系統的營運商經歷多次產權轉移和整合,最後形成整合了英國境內所有獨立營運商的 ITV,而 ITV 也在多次整合下而擁有不少頻道,目前仍維持營運的有播放新聞和戲劇的 ITV/STV/UTV、英美兩地娛樂節目的 ITV2、重播英國及其他國家經典娛樂節目的 ITV3 等六個頻道。

簡單來說,ITV 是英國境內除了 BBC 外的最大電視台,雖然它播放的節目只能在英格蘭、威爾士與南蘇格蘭三區看到,但只要找對方法,像是 MOD 或是某些不可言說的途徑,還是能夠看到它的節目內容的。
至於本文要介紹的影集 "Whitechapel" 則由專門播放新聞和戲劇的 ITV1 播映,"Whitechapel" 自 2009 年開播至今已有四季,和英國大多數迷你影集一樣,每季僅有三集的長度,但第三季後便將集數拉長成為六集(品質似乎也像 "The Walking Dead" 死人走路一樣跑掉了)。但既然目前只看完第一季,所以僅就第一季的劇情進行介紹。
影集一開始便以模仿犯仿效開膛手傑克罪案生涯的第一個案子「白教堂血案」揭開序幕,由此帶出影集主角群、白教堂地區的罪案偵查組,以及因此案而空降成為該小組探長的 Joseph Chandler. 從影集角色的關係來看,Chandler 是依靠過世父親和長官之間的過往交情,才能毫無任何經驗的便空降到小組頭子的位置,想當然爾,這個安排讓整個小組對這位菜鳥長官一點好感也沒有,甚至事事唱反調,其中尤以資深警探 Ray Miles 最看不過去。因此 Chandler 和小組的關係剛開始並不甚好,直到案情陷入膠著、小組內部出現信任危機,小組成員才開始慢慢和 Chandler 建立彼此的信任與信心,凝聚彼此並團結破案。

雖然這種情感渲染八股得頗勵志(?),不過認真說來,改編自翻到快爛掉的開膛手傑克梗的 "Whitechapel" ,其劇情在這類型中算是頗穩紮穩打的,因此 Edward Buchan 一角便可被視作該劇的創新安排。劇中看來溫和無害的 Buchan 是名開膛手傑克資深專家,身為作家兼研究者,平時他仰賴導覽開膛手傑克犯罪體驗之旅賺取外快,其餘時間他幾乎用來研究開膛手傑克的相關事物,在 Buchan 幾經波折的協助下,Chandler 因而得以和小組一同順藤摸瓜地尋上兇手。
基本上 "Whitchapel" 就是 Chandler, Miles 和 Buchan 三人為主要角色,靠著各自的長才合作破案。在這種模式下,影集大概花一季的時間追緝一個連環殺手,調性算緊湊而不無聊,過程中也穿插不少小笑料,較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Chandler 超愛用萬金油、消毒液一類的東西這點,這甚至讓 Miles 等小組成員認為他是個追求生活品質的 gay, 也有不少影迷直接稱呼 Chandler 為「萬金油探長」(笑噴)。

在寫這篇介紹的過程中,得知已到第四季的 "Whitechapel" 似乎正因收視不佳等因素而面臨收山困境。雖然目前只看完第一季,但若最後它收得穩當,個人想來應是不會有什麼意見,反正被收掉而意見不小的影集多的是哩。

"Whitechapel" Season 1 Trailer

p.s. 我不是影評,只是一個看完電視後便忍不住想寫些東西的電視兒童 :P

Saturday, November 30, 2013

[電影]十二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會不大......

2013-12-14 Quantum of Solace 007 量子危機
2013-12-20 Seven Psychopaths 瘋狗綁票令
2013-12-25 A Fantastic Fear of Everything 作家想太多
2013-12-28 RED 超危險特工

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電影]十一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11-01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
2013-11-04 Lockout 天外封鎖線
2013-11-08 Thor: The Dark World 雷神索爾 2 :黑暗世界
2013-11-15 Now You See Me 出神入化
2013-11-24 Johnny Mnemonic 捍衛機密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音樂]The Bloody Beetroots

樂團: The Bloody Beetroots
國籍: 義大利
樂型: 電子浩室、舞曲龐克、新浪潮
公司: Dim Mak Records, Ultra Records, Sony Columbia
專輯: "Romborama" (2009), "Hide" (2013)

當代電子樂圈中有不少蒙面咖活躍其中,包括曾經介紹過生於加拿大、活躍於美利堅的 Deadmau5、聽到爛掉卻遲未動筆的法國電子樂組合 Daft Punk 等,這些獨立個體或組合樂團的成就和其經典都是能被電子樂迷記憶且朗朗上口的。至於 The Bloody Beetroots,  他們雖同為蒙面電音行列中的一員,卻是直到今年新輯推出才認識他們,然後無可救藥的對他們的囂張風格一見鍾情。
2006 年底產於義大利的 The Bloody Beetroots, 主要由核心成員 Sir Bob Cornelius Rifo 當家,並彈性地和其他成員共同組成。The Bloody Beetroots 是個會因應當下性質更動團名的奇妙電音組合,包括現場演出專用名 'The Bloody Beetroots LIVE'、'Bloody Beetroots - Death Crew 77',錄音室專用名則在 2013 年時將原本使用的 'The Bloody Beetroots DJ Set' 更改成 'The Bloody Beetroots'。除了團名會依性質不同而更動外,每個團名之下的成員也不盡相同。此外,核心成員 Rifo 也把團名 'The Bloody Beetroots' 當成自己的筆名使用。這種取名上的堅持,莫名給人一種他超愛 'Bloody Beetroots' 這個名稱的感覺。
之所以說 The Bloody Beetroots 是當代蒙面電音咖之一,是因為這組合的最大特色,就在於他們習慣在演出或出席公開場合時配戴猛毒(Venom, 蜘蛛人中的反派角色之一,具體形象可參考陶比版蜘蛛人 3 中的黑色蜘蛛人)面具,近幾年甚至為了因應現場演出,而在面具的眼部上做改裝,讓面具能透過無線接收的方式控制其 LED 效果,眩目程度和 Deadmau5、Daft Punk 等蒙面咖所玩的科技技術有得比較。
也因為 The Bloody Beetroots 從未公開示眾其真面目,所以樂迷幾乎無法得知他們的長相為何─至少 Deadmau5 會拿下頭盔、Daft Punk 在還沒變成賽伯人前也曾公開示眾過。幸好核心成員 Rifo 鎖骨上的刺青 '1977' 還能讓樂迷進行辨認。Rifo 曾表示,他的刺青除了表示自己的出生年份外,也是再現龐克搖滾正式成形的重要年份。不過即便拿下面具,Rifo 在拍照時還是很常抬手、拉旁人的長髮或著什麼東西,只為了用來遮住臉的一部分,這份堅持其實頗奇妙的。
曲風部份。由於受到 1980 年代龐克搖滾新浪潮之薰陶,The Bloody Beetroots 的曲風大致偏向電子浩室和舞曲龐克類型,擅長在電音旋律中夾帶各種舞曲或龐克元素,甚至會將一些義大利的地方歌曲或童謠收編進樂曲中進行翻玩(例如下面將介紹的 'You Promised Me')。The Bloody Beetroots 目前已推出 "Romborama" (2009) 和 "Hide" (2013) 兩張專輯,但若要論其電子浩室和舞曲龐克元素的飽滿程度,個人強烈推薦 "Hide" 這張專輯,其感知衝擊之強烈,簡直讓人能夠直接變身成為電音殭屍。

相較於 2009 年的 "Romborama", 更喜歡 "Hide" 這張最新專輯,以下就介紹這張專輯。
"Hide" 是 Rifo 於 2013 年推出的專輯,相較於前張 "Romborama", "Hide" 無論是在樂曲或是節奏安排上,皆比節拍碎裂的 "Romborama" 要來得完整許多,最令人雀躍的,是這張專輯的節奏衝擊感非常強烈,幾乎每首都能直衝心底、飆昇血壓,聽得當下整個只有「爽」字可形容。照慣例依舊分享下私心選曲。

'Spank' 音樂節奏棒得無以復加。不過舞蹈太現代了以至於看不懂在跳些什麼,也點出現代舞者的舞蹈終究需要語言或音樂等敘事形式來輔助詮釋的問題。

'The Furious' 首個成功捉住耳朵的作品!旁白腔調低沉渾厚,搭配上低調但華麗炫耳的節奏整個棒翻。

'Out of Sight' 面具跟著節奏瞬間點燈超爆笑,不過這 MV 讓人聯想到大陸一位視覺科技藝術家陸揚的錄像作品。因為影像有些衝擊性,所以不放影片,想看請戳這邊

'Glow In The Dark' 第二首捉住耳朵的作品!這種低沉得蕩氣迴腸的作品總是貼人胃口。

'Rocksteady' MV 版的音準比專輯收錄版本要來得高上許多,且編曲用進更多電子樂元素,因此聽起來頗像在打電動,呣... MV 拍起來也差不多像在打電動。

'Volevo Un Gatto Nero (You Promised Me)' 第三首捉住耳朵的作品!一開始是聽不懂部分歌詞,後來一查才發現原來這首取材自 1969 年義大利國際童謠節的冠軍所演唱的童謠歌曲〈我本來想要隻黑貓〉(但怎麼一直給我大象鱷魚長頸鹿?),原曲由年僅四歲的歌手 Vincenza Pastorelli 所演唱(她長大後就走歪了的這點姑且略過不提),被 The Bloody Beetroots 翻玩後竟然能夠變成這麼帶感的舞曲,實在厲害。

原曲錄像在此。


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音樂]FM Static

樂團: FM Static
國籍: 加拿大
樂型: 龐克搖滾、福音搖滾
公司: Tooth & Nail
專輯: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2003)
            "Critically Ashamed" (2006)
            "Dear Diary" (2009)
            "My Brain Says Stop, But My Heart Says Go!" (2011)

偏好的樂型雖不斷跳針,資料庫也持續地除舊佈新,但樂團 Thousand Foot Krutch 的作品卻從未自播放清單移除過,就對音樂喜新厭舊的個性來說,這種長久的保存正足以說明個人對這團的喜愛。
但,說實話,儘管很愛 TFK, 可主唱 Trevor McNevan 經營的分支樂團 FM Static 的作品卻是從未聽過。倒不是說不知道 FM Static 的存在,相反的,在之前寫過的 TFK 介紹中就曾提到過這團,但卻從未有那動力去聽這個風格和本團相差個十萬八千里的樂團 ─ 只要稍微聽過 TFK 和 FM Static 兩團的作品,大概就知道反差有多強烈了。Anyway, 反正這陣子跳針得有些厲害,就把 FM Static 的作品找來聽聽了。
FM Static 是加拿大樂團 Thousand Foot Krutch 的分支樂團,由 TFK 主唱 Trevor McNevan 和鼓手 Steve Augustine 共同組成,基本編制雖只有兩個人,但巡迴演唱會時仍會有其他成員加入支援。FM Static 的創立本只是 TFK 在經營上的一個子計畫,但持續下來也就發展成一正規樂團,目前和母團 TFK 同樣歸屬於 Tooth & Nail 這間音樂公司旗下。
自 2003 年成軍起,FM Static 便以專輯搭配巡迴演唱會的形式進行通常運轉,目前共已推出四張專輯。就既有的四張專輯來看,個人推斷 FM Static 的成立是為了承接 TFK 轉型前的樂型風格。TFK 於 1995 年成立之時,龐克和福音搖滾是樂團的主要風格,但在 2003 年的專輯 "Phenomenon" 時,樂團便轉型成福音搖滾、金屬饒舌及硬蕊搖滾三者相互結合的曲風並持續至此。由此可看出,Trevor McNevan 或許就是為了延續 TFK 成立之時的初衷,而成立 FM Static 並持續經營至今。
曲風方面,FM Static 雖然主打字面上看起來很有金屬硬性的龐克和福音搖滾,但給人的整體感覺卻像死了都要繼續跳的五月天,一個音符就將人拉回曾經經歷過的那段年少輕狂,同時提醒人不管過了多少年都要繼續裝年輕、並保有那青少年特有的直白瘋狂特質─因為這種感覺太過強烈,以至於偶爾會不自覺地邊聽邊吐槽專輯 XD

以下就各張專輯選些個人喜歡的單曲。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2003)

給人一種聽見 Simple Plan 的似曾相識感(Simple Plan 和 FM Static 都是同樣出自加拿大、同樣主打青春無敵的同級生樂團),"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中較喜歡的單曲包括 'Three Days Later', 'Definitely Maybe', 'Donna', 'All These Days' 及 'My First Stereo'.

"Critically Ashamed" (2006)

這張的驚喜感不多,僅選出 'Flop Culture', 'Six Candles', 'America's Next Freak', 'Tonight', 'Nice Piece of Art' 等數首單曲。

"Dear Diary" (2009)

相較於其他三張專輯,"Dear Diary" 的製作概念是較為具體而完整的。"Dear Diary" 以男孩和女孩的交換日記為載體,透過日記談論關於生活、信仰、愛情、死亡、誠實等形而上的問題,進而延伸到現代文化帶給日常生活的諸多影響。

儘管專輯整體概念不賴,但喜歡的曲子反而不多,聽到最後僅選出 'Boy Meets Girl (And Vice Verse)', 'Sometimes You Can Forget Who You Are' 和 'Take Me As I Am' 這幾首較中意的單曲。

"My Brain Says Stop, But My Heart Says Go" (2011)

FM Static 歷年專輯中個人最欣賞的非這張莫屬。不僅整體節奏感令人印象深刻,歌詞也描寫得甚入人心。其中 'My Brain Says Stop, But My Heart Says Go', 'F.M.S.T.A.T.I.C', '(Hey) I Want It', 'Black Tattoo' 是一聽就被旋律瘋狂洗腦的歌曲。而節奏感很有競技啦啦感覺的 'F.M.S.T.A.T.I.C' 也真的被青少年影集 "Hellcats" 用為競賽選曲。

FM Static 'F.M.S.T.A.T.I.C' Hellcats CLIP

Saturday, August 31, 2013

[電影]九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09-04 Oblivion 遺落戰境
2013-09-14 The Expatriate 關鍵追擊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音樂]Deadmau5 – Get Scraped (2006)

deadmau5 get scraped
專輯名稱: 《Get Scraped》(2006)
發行年份: 2005 (CD version), 2006 (Download version)
DJ 名稱: Deadmau5 (read ‘dead mouse’)
音樂類型: 電子、浩室

想過直接以人為單位做音樂紀錄,但資料一多反倒容易失去焦點,索性用專輯來介紹吧!

為了呼應藝名而總戴著顆華麗老鼠頭表演的 Deadmau5, 是近年來極受電子樂圈矚目的 DJ 之一,這點從 2010 年的 DJ 相關主流雜誌調查宣佈 Deadmau5 在全球的 DJ 排行中佔據第四即可窺得一二,而其人氣之旺也幾乎與同圈的法國雙人團體、半人半機械的 Daft Punk 不相上下。
本名 Joel Thomas Zimmerman、生於加拿大的 Deadmau5 雖於 2002 年便已出道,但發行首張專輯《Get Scraped》卻是 2005 年的事,之後除了成立個人唱片公司 mau5trap 外,也陸續發行了《Vexillology》(2006)、《Random Album Title》(2008)、《For Lack of a Better Name》(2009)、《4x4=12》(2010)、《Album Title Goes Here》(2012)共五張專輯。

雖然 Deadmau5 真正一舉成名的單曲 'I Remember' (和美國知名浩室 DJ Kaskade 合作,獻聲歌手為 Hayley Gibby)是第三張專輯《Random Album Title》中的作品之一,之後發行的專輯也張張精采,但真要說讓人認真花時間品味的,必須回頭談論首張專輯《Get Scraped》。
在《Get Scraped》中,專輯以 "The Oshawa Connection" 為先鋒,以空中播音形式將 call in 切換成流速極快的電子旋律,預告整體專輯的精彩度;"Intelstat" 則混入押井守 x 士郎正宗的科幻動畫電影《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的經典主題曲暨配樂 "Making of a Cyborg" 的旋律,當時雖已聽爛 "Intelstat", 但聽見 "Making of a Cyborg" 時仍困惑了好一會兒才想起是在哪邊聽過這段旋律,令人不得不佩服 Deadmau5 取材和改編的功力。

"Careless" 則以人聲為主,呢喃般地陳述自己對於一切的不在乎,徹底將自我與雜亂週遭隔絕開來;在經過 "Unspecial Effects", "Waking Up From The American Dream", "I Forget" 和 "Try Again"後,來到節拍起伏強烈且流動快速的 "8bit", 這首也是橫跨兩種版本專輯的單曲之一,聽起來就像在打競速電動般地流暢;接著以 "Overdraft", "Board of Canada", "Support", "Edit Your Friends", "Satisfaction", "Sometimes I Fail" 將整張專輯帶到最後一曲純演奏版本的 "Careless", 除去電子樂聲的人聲版本聽來更為深沉許多。

說了這麼多,但個人私心認為,這張專輯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於將整張專輯輪迴播放之時,最後一曲和開頭兩曲之間的銜接。或許是一直都先聽完整張專輯再從中挑選喜歡的單曲出來的習慣所致,因此總是特別注意專輯的整體編排,其中又對具有「開始-結束-開始」這種封閉輪迴特色的專輯編排有種莫名堅持─還記得初次給予這種震撼的是 Daughtry 首張同名專輯,歌詞銜接之順令人印象深刻。

Anyway, 當聽見 "Careless" 最後一顆鋼琴音符的掉落後沒幾秒,DJ 接著嘆息 "Wow, beautiful." 時,那種瞬間完滿的感動實在難以言喻。這也是為何選擇先行介紹這張專輯的原因,無論是編排上的完整性與樂曲銜接上的流暢度,皆是近年來以販售單曲為取向的專輯所難以企及的。

以下是對這張專輯的私心選曲。

"The Oshawa Connection"

"Intelstat"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主題曲暨配樂 "Making of a Cyborg"

"Careless" (Acoustic)

Monday, August 12, 2013

[講座]分享一個舉牌小人的創作故事

剛好在台中處理事情,看見講座時段正好沒事便直接報名了 XD

位於台中市臺灣大道上的金典酒店,是勤美集團和太子建設共同出資經營的觀光酒店。勤美集團曾經以飲食、藝術、科技和文化創意等元素的結合打造出勤美誠品綠園道,因此在進駐金典酒店後,勤美集團便將金典酒店內的 B1 至 6F 依樣打造成名為「金典綠園道」的複合式商場,除了提供消費和休憩外,也定期開辦講座,邀請各界人士前來演講。

至於這次的「綠圈圈‧夏日藝術祭」,是勤美集團底下的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整合產官學企藝五大界共同參與的大型藝術祭。以草悟道為核心整合週遭街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密集活動,包括藝術裝置、展覽、活動、講座、藝術駐村等,試圖藉此堆疊地方文化厚度。

科普完畢,以下正文。

「分享一個舉牌小人的創作故事」是綠圈圈中的「Let's ART 眾藝講座」第四場講座,邀請 UP UP 舉牌小人創作者、插畫家李翰前來分享其創作故事。說實話,從反核遊行那時就知道舉牌小人的存在,但真的點擊去玩還是在講座當天(汗),anyway, 既然要聽創作者分享,總得要知道創作者本身的背景和作品,所以還是在出發前做了些功課。

雖說講座有報名系統,但因之前曾去過同一地方聽演講,所以曾幾度懷疑那種開放式空間哪有可能做入場限制,果不其然,現場仍開放非報名者參與講座,不過報名者能拿到一本過期設計雜誌。這樣看來除了用做活動成果報告外,報名似乎沒什麼必要,不過忘記將這點寫在活動回饋單上了。
「真人生產器」實況

講座時間為 15:30 - 17:00, 不過李翰和主辦單位在講座前辦了個現場小活動,名為「真人生產器」,由李翰親自為報名者創作專屬舉牌小人(就像 CWT 時,繪者為粉絲所畫的簽繪)。因為名額有限,加上懶得提早出發,所以雖然知道,但也就沒有想要報名這小活動的慾望。然而到現場簽到時注意到名額還有剩一半,想說機會也難得,就順手報名了(明明就很想玩) XD
真人生產器,幸運 12 號,儘管更想拿 13 號 XD

說來好笑,基於對插畫和設計一類職業的刻板印象,老覺得這類職業的人都像蔣偉柏一樣,外表冷冷的,只有談到專業才會熱情高漲這樣。第一次看到李翰的照片也是如此(當然,對他的印象其實也來自報名系統,也就是首圖用的照片),尤其又剃個光頭,蔣偉柏印象根本只增不減。但在講座過程中,李翰給人的感覺如同他自己的暱稱 'Haniboi', 無論是談吐或抑是動作都很像個小男孩,對於夢想的單純和熱情之深,在他那一世代中也實屬難得的,對此其實很是佩服。
講座 ing.

整個講座氣氛很是輕鬆。李翰從他國小、國中和高中自學繪畫開始聊起,並用作品分享他在英國學平面設計的經歷和所見,接著從自創品牌 Haniboi 推出的各種玩具小物一路聊到真正讓他受人矚目的舉牌小人。客觀來說,李翰的創作過程和普遍聽到的奮鬥故事大同小異,但他說的實在太誠實也太好笑,聽完反而有種被正向激勵的感覺。同時也再次思考,許多專業導向的行業之辛酸並不如表面所見,沒有真正做過,實在沒有立場對它品頭論足。

談到勤美將舉牌小人實體化放置在金典綠園道和草悟道,李翰說其實早在舉牌小人受眾矚目前,勤美就已和他洽談將舉牌小人實體化的可能性,在經過雙方溝通和相關授權程序後,實體的舉牌小人便成為暑假時的台中新景點,也將只存於平面或網頁上的設計翻玩出一新創意。勤美和創作者這般的合作,對授權觀念仍然薄弱的台灣來說實屬不易,也因此對搶錢搶很兇的勤美的好感度有小小提升。

講座很精準的壓在 17:00 準時結束,接著便等待真人生產器,約莫等半小時就輪到了。和李翰聊了下,決定以個人偏執的 90 年代為基底,繪製出 90 年代 x 電子樂 x 搖滾樂為元素的專屬舉牌小人。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化作圖像實在很有趣,也在短短不到十分鐘的繪製過程中,就音樂這議題交換了下彼此看法,其中有些點像是數位和類比的關係、音樂之於記憶保存等,也正好是這幾年在摸索的議題,因此對我來說,這個淺短的交談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專屬舉牌小人。唱盤 x 皮衣 x 迪斯可風,還有已經長了的招牌髮型 XD

一個講座紀錄也能寫這麼多字,服了自己 =  =

Wednesday, July 31, 2013

[電影]八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08-07 Elysium 極樂世界
2013-08-24 Iron Man 3 鋼鐵人 3
2013-08-31 Olympus Has Fallen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

Monday, July 22, 2013

[影集]Hannibal

劇名: 《Hannibal 雙面人魔》(S1)
類型: 犯罪/戲劇/恐怖
頻道: ABC
演員: Mads Mikkelsen... as Dr. Hannibal Lecter
            Hugh Dancy... as Will Graham
            Caroline Dhavernas... as Dr. Alana Bloom
            Laurence Fishburne... as Jack Crawford
            Kacey Rohl... as Abigail Hobbs
            Lara Jean Chorostecki... as Freddie Lounds
時間: 2013 - now

放開播前宣傳款海報純粹私心,太愛 Mads Mikkelsen 了!

開始前有幾項說明。首先,因從未看過與該劇劇情相關的電影作品,包括《沉默的羔羊》、《紅龍》等,於是不會沾到太多電影方面的內容;第二,鑒於距離看完該劇已有一段時間,且動筆之時網路上早已有不少很是深刻透徹的劇情評析,因此這篇僅做簡單介紹以及些許觀後紀錄。

anyway, 以下正文。

"Hannibal" 是該劇製作人 Bryan Fuller 為向電影版致敬所改編而成。整體故事時間擺在被致敬人物 Hannibal Lecter 真正蛻變成電影版人魔之前,因此亦可將 "Hannibal" 視作電影版的前傳。關於這部影集的製作、幕後等花絮,網路資料已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加上製作人 Fuller 自己也很愛爆料,因此不在這邊多做贅述。

劇情方面,"Hannibal" 採取主線和單元雙線並進的形式,透過以大主線貫穿並聯繫各個單元案件,來鋪陳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離合與變化,同時循序漸進地揭露站在蛛網中央的 Hannibal 究竟是以何種心態玩弄週遭的每位關係人。

角色方面,儘管該劇重心在於 Hannibal Lecter 成為人魔的過程,但在角色定位上,卻把應是主角的 Hannibal 往後拉到第二線,將他擺在一個既可綜觀大局又不致深陷其中的優勢位置上,令 Hannibal 成為對大局最是瞭若指掌,卻又不會令他人對其行動有所懷疑。以第一季來說,"Hannibal" 安排了 Will Graham 一角做為貫穿該季劇情的主角,其目的在於藉由令 Will 的被置於事件核心,以讓表面上看似是毫不相干之人、實際卻無時不在核心位置玩弄眾人的 Hannibal 能隨時掌握犯罪大局。

至於如 Alana Bloom, Jack Crawford, Freddie Lounds 等角色的安排,皆或多或少有向原著致敬的意味存在。但最有趣的莫過於 Abigail Hobbs 一角。做為 Hannibal 用來與 Will 建立關係的媒介,Abigail 一直走在隨時斷裂的鋼索上頭,一旦 Hannibal 面臨曝光的危險,她便是他用以脫身的最後一張好牌。而結局也證實了 Abigail 的確是張不得不讓 FBI 直接覆蓋結束這季的 Super Ace.

對我來說,"Hannibal" 無論在角色編排或抑是故事安排,確實玩出了另一種風格。但最耐人尋味的,卻非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畫面和變態卻又優雅得一塌糊塗的 Hannibal, 而是視覺上無所不在的「對稱性」。

從第一集到第十二集,無論是在室內或是室外,幾乎每顆鏡頭都會呈現出視覺上的對稱感,不只是有形物體的鏡面對稱,連視覺的輕重比例似乎也都經過切割計算才進入畫面呈現。這種無所不用其極也要搞出視覺對稱的執著,不禁令觀者產生這劇組是否罹患對稱強迫症的錯覺。也令觀者整季都為這種視覺對稱攻擊而感到精神緊繃。或許也是除了畫外音外,劇組用以製造緊繃感的手法之一。

最後,台灣 AXN 也將播出 "Hannibal", 但礙於尺度,以美得像畫的屍體和無所不在的血腥為主軸的 "Hannibal" 肯定被剪,而且預期一定會被剪得頭不接尾。因此建議可等一刀未剪的 DVD 或是另尋管道,以觀看這部美得不像話的影集。

Hannibal TV Series Theme

Hannibal TV Series Trailer

p.s. 我不是影評,只是一個看完電視後便忍不住想寫些東西的電視兒童 :P
p.s.s. 結果講到最後,重點全不在劇情上就算了,怎反全集中在畫面與視覺呈現上... 但這部給人的視覺享受確實優於劇情太多了。

Wednesday, July 3, 2013

[日劇]深夜食堂

劇名: 《深夜食堂》
頻道: RKB 每日放送
年份: 2009 - now
演員: 小林薰、綾田俊樹、松重豐、不破萬作、玄覺悠子, etc.
季數: 2

印象中,有完整收看完的日劇屈指可數,因此沒多少經驗能挪用來談這部日劇。但能夠確定的是,《深夜食堂》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日劇。

改編自安倍夜郎漫畫原著的《深夜食堂》,述說一位不知其名、左眼有類似刀疤傷痕的神秘老闆(小林薰飾演),開了間只在午夜零時至清晨七時之間營業的食堂,食堂內的菜單雖然簡單,但只要老闆會做,無論客人點什麼菜,老闆都會盡力做出來。這個前提亦是深夜食堂「以食物推動故事」的主軸。

在未曾接觸過漫畫、小說等原著作品的情況下,《深夜食堂》所給予的感覺與過去所認知的日劇差異甚大,它平和、清淡卻又雋永深刻,宛如俳句一般,表面看似風輕雲淡,內藏涵義實是發人深省。

此外,也總時不時地想著音樂人張鐵志在其著作中曾言:

「許多成長的回憶只有零碎而朦朧的片段,但是當時聆聽的音樂卻異常鮮明,因為音樂終究是不會消逝的;彷彿電影結束時,鏡頭突然停格,配樂卻驟然開始響起;觀眾對影片的最終記憶遂濃縮在這首歌和最後一個鏡頭。」

以食物推動故事的《深夜食堂》亦是如此。具有特別意義的食物之於個人,往往代表人生中的某個記憶點,這份記憶或許如同食物氣味或味道,有酸有苦有甜也有辣,然而它卻是最能忠實拼湊起個人生命旅程中,那些因時光磨損而過度曝光甚至模糊的記憶。

看完後仍意猶未盡,計畫找來漫畫或小說一讀。btw, 小林薰真是位帥大叔,還有每道菜看起來都好吃,深夜觀看根本折磨至極。

p.s. 我不是影評,只是一個看完電視便忍不住寫些東西的電視兒童 :P

Sunday, June 30, 2013

[電影]七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07-04 White House Down 白宮末日
2013-07-14 Rise of the Guardians 守護者聯盟
2013-07-14 Jack the Giant Slayer 傑克:巨人戰記
2013-07-15 The Last Stand 重擊防線
2013-07-16 Monster Inc. 怪獸電力公司
2013-07-17 Pacific Rim 環太平洋
2013-07-20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馴龍高手
2013-07-21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
2013-07-31 Blind Detective 盲探

Friday, June 28, 2013

[影音]Herb Alpert - Puttin' on the Ritz


上面這支是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S10 的 Top 20 開場群舞,在網路上被評為 10 季以來的最佳開場群舞。

這支群舞由節目常駐編舞之一的 'Nappytabs' 拿破崙夫妻檔(Tabitha and Napoleon)所創作,在為時三分鐘的編舞中,Nappytabs 採用一鏡到底形式,成功駕馭包括 Top 20 選手、主持人、二位常駐評審及節目常駐編舞群等人所組成的超大陣仗,帶領觀眾自 FOX 公司大門,一路穿越餐廳、服裝後台、導播室、舞台後台,最後再一躍跳上 SYTYCD 舞台。相當精彩。

在享受視覺歡愉之際,編舞選曲、Herb Alpert 的最新作品 'Puttin' to the Ritz' 也直接吸引了注意力。

Herb Alpert 是位在流行樂壇擁有極高名聲的爵士小喇叭手,年近八十的他除創作無數知名且流傳恆久的爵士作品、創立過數個經典爵士或拉丁樂團,更與一位生意夥伴 Jerry Moss 共同創立知名音樂廠牌 A&M... 這般經歷若做成年表,可想會相當驚人。

而 'Puttin' to the Ritz' 正是這位老人家重回市場的最新作品,除了貫穿整曲的爵士小喇叭外,還令 Herb Alpert 的妻子 Lani Hall 為其擔任伴唱。

'Puttin' to the Ritz' 的官方音樂錄影帶於 06/23 釋出,SYTYCD 群舞則於 06/26 表演公播,二者皆由 Nappytabs 進行編舞。除此之外,Alpert 賢伉儷也在兩支編舞中多次出現,SYTYCD 僅出現在餐廳,MV 則出現在包括公車、理髮廳、酒吧中。這種連本人都下去的置入宣傳手法根本邪惡至極。

'Puttin' to the Ritz' 官方音樂錄影帶

以下是些個人觀後 murmur.

1. 一鏡到底且順暢到不行的拍攝方式,簡直嚇掉人一身雞皮疙瘩

2. Travis 的變裝 Diva 超級搶眼,騷得很像他 XD

3. Mary 阿姨被 Jason 當玩具甩得猛下腰,太好笑了

4. 以為 Nigel 叔當機器人已經夠勁爆,沒想到之後和 Adam 合拍的宣傳影片更是毀滅......

5. 2-4 是這次群舞的三大亮點,絕對無誤(到底把 Top 20 放在哪裡?)

Tuesday, June 11, 2013

[音樂]The Heavy

樂團名稱: The Heavy
出道年份: 2007 - now
音樂類型: 獨立搖滾、靈魂樂、放克、藍調
歷年專輯: "Great Vengeance and Furious Fire" (2007)
                 "The House That Dirt Built" (2009)
                 "The Glorious Dead" (2012)

就個人對音樂的淺薄瞭解來看,能被好萊塢一再採用、卻又不減音符魅力的作品並不多,而樂團 The Heavy(中譯「重壓樂團」,實在微妙的翻譯)所創作的幾支單曲作品正屬於這類。儘管 The Heavy 的知名度不比 Linkin Park 或一般流行樂團,但卻有不少電視節目、影集、電影、電玩甚至運動賽事一再重複採用他們的作品。如此高的重複曝光度,讓人想不注意到他們都難。
出身英國巴斯的樂團 The Heavy 無論在音樂屬性或樂團風格,皆予人一種彷彿窺見 1850 年代老派鄉紳風格的舊化感覺,其深藍靈魂和緩拍搖滾的交相混雜,襯著醞厚卻又騷到不行的蒼啞唱腔,在在構成 The Heavy 獨有的音樂魅力。
起先注意到 The Heavy, 是因為難得硬漢的影集 "Strike Back" 採用了該團作品 'Short Change Hero' 做為主題曲,之後深入聆聽歷年作品,才驚覺之前已多次在多種情境下聽過他們的作品。儘管被重複採用的特定單曲很是好聽,但相對來看,其餘作品雖也順耳,相較之下卻又不算突出,就專輯整體性來說算是較遺憾的一點。
細數 The Heavy 曾被採用的歌曲,最常被採用的莫過於收錄在 '09 專輯 "The House That Dirt Built" 中的 'How You Like Me Now?'. 包括影集 "Entourage", "Community", "Rookie Blue", "White Collar", "Suits" ... 等,電影《燃燒鬥魂》、《藥命效應》、《特務愛很大》、《熊麻吉》、《特種部隊 2: 正面對決》... 等,以及多款電玩和多場不同類型的運動賽事,皆採用這首做為配樂或者乾脆就是主題曲。

雖然較為人所知的單曲並不超過五首,但 The Heavy 歷年專輯還是值得聽聽。以下以專輯為單位來推個幾首。
"Great Vengeance and Furious Fire" (2007)

樂團於成立同年所發行的首張專輯。旋律上刻意透過弦樂變化和類似失真器的器具搭配,令音符有所舊化,整體聽來有種像是待在一間煙霧瀰漫的小酒館,邊飲酌小酒邊聽使用初級設備的樂團進行演奏的感覺。雖然旋律順耳,但並沒有足以令人留下印象的單曲。
"The House That Dirt Built" (2009)

'09 所發行的 "The House That Dirt Built" 是歷年專輯中最得我心的一張。無論在整體編排或亦單曲表現,這張專輯都頗不賴且耐聽,個人推薦單曲無非就是 'How You Like Me Now?' 和 'Short Change Hero' 兩首哈哈。

'How You Like Me Now?'

'Short Change Hero' - "Strike Back" fanvid




相較於前張 "The House That Dirt Built", '12 所發行的 "The Glorious Dead" 就顯得沒那麼精彩,但仍很是耐聽。這張個人推薦 'The Big Bad Wolf'.

'The Big Bad Wolf'

Friday, May 31, 2013

[電影]六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06-01 A Good Day to Die Hard 終極警探:跨國救援
2013-06-02 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奧茲大帝
2013-06-06 Maniac 剝頭煞星
2013-06-16 Rentaneko 吉貓出租
2013-06-29 Total Recall 2012 攔截記憶碼

Sunday, May 12, 2013

[電影]《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尋找甜秘客》

片名: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尋找甜秘客》
年份: 2012
類型: 紀錄 / 傳記 / 音樂
導演: Malik Bendjelloul
編劇: Malik Bendjelloul, Craig Bartholomew Strydom
演員: Stephen 'Sugar' Segerman (Record Shop Owner)
           Rodriguez (as Sixto Rodriguez)
長度: 86 min

受大眾流行文化灌溉成長的關係,對節奏慢如默片、不知所云如獨立製片、批判力道近似曖曖內含光如紀錄片之類的作品,一向是興趣缺缺。但《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尋找甜秘客》卻有種吸引人沉靜下來、細膩品嚐的獨特魅力,是印象中較為特別的紀錄片作品。

獲得 2013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2012 年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與觀眾獎 blah blah 等超過全球各大小影展二十多個獎項的紀錄片《尋找甜秘客》,敘述音樂人 Rodriguez 的作品在美國與南非兩地所遭遇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奇妙境遇,以及樂迷是如何抽絲剝繭地找到銷聲匿跡已久的 Rodriguez。
 《尋找甜秘客》的全片核心,圍繞在創作了 'Sugar Man' 等膾炙人口歌曲的墨西哥裔音樂人 Rodriguez 身上。於 70 年代出道的 Rodriguez, 突然提來恐怕沒幾個人認識。依紀錄片所敘述,居住在底特律的 Rodriguez 白天從事建築工作,晚上才到當地酒吧駐唱,自彈自唱自創的作品打發時間兼賺些外快。當時唱片業的龍頭摩城唱片(Motown Record, 以黑人和靈魂樂為經營方向)便是在酒吧發掘了 Rodriguez, 製作人認為 Rodriguez 無論在詞或曲上皆擁有似 Bob Dylan 的特質,因此便幫 Rodriguez 發行《Cold Fact, 1970》及《Coming from Reality, 1971》兩張專輯。

然而,專輯評價雖高,就是差了運氣的臨門一腳,Rodriguez 兩張專輯在美國賣得其差無比。是音樂?是包裝?是行銷策略?或抑是時機問題?每個可能性都被拿出來檢討,卻沒有人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這兩張專輯很快地便被人們所遺忘,Rodriguez 也因此消聲匿跡。

但在同時,Rodriguez 的作品被挾帶在返鄉遊子的行李中,飄洋過海到了當時革命不斷的南非。Rodriguez 的大多數作品雖遭南非當局禁止,但那平淡卻又極度貼近心靈的詞曲卻藉著盜版流通,很快地成為影響南非革命的重要音樂人之一,其地位甚至比擬滾石樂團等重量級音樂人。

雖然 Rodriguez 的作品在南非是膾炙人口,卻沒人知道 Rodriguez 究竟是何方神聖,甚至衍伸出眾多虛實難辨的謠言,也因此不少想尋找 Rodriguez 的人開始行動,從南非流通的專輯為出發點,一步步地追尋到 Rodriguez 所在的底特律。

以上劇情敘述完畢,廢話仍一貫的長。以下則是個人觀後感,有無大雷請自行判斷,反正上面都爆光劇情了不差這一段啦哈哈哈。
就一路看下來的感覺,與其說《尋找甜秘客》是部紀錄片,倒不如說它是部巧妙偽裝成紀錄片的劇情片。導演 Malik Bendjelloul 原本計畫以尋找 Rodriguez 為核心拍攝一部紀錄短片,豈知資料越收越多,收到最後乾脆拍成紀錄長片,敘事角度也從既有的導演/旁白者自身轉向第三者,以南非樂迷的角度為本片敘事依託,越過漫漫長途尋找 Rodriguez, 全片敘事過程亦經過縝密安排,起承轉合各階段銜接得峰迴路轉,宛如傳統三幕劇形式,為咀嚼過程帶來特別的驚喜。

Anyway, 整體來說,《尋找甜秘客》是部還不錯看的紀錄長片,雖然對紀錄片類型不是那麼有興趣,但其中的「音樂」、「尋找」、「因緣」等元素皆因導演的縝密安排,讓單純的音樂與文化和社會產生緊密連結並強化其原有意義,一個世代也因為一位自始至終從未改變的音樂人而產生其獨有的世代樣貌,這種安排說來也挺有意思。

雖然紀錄片談的是 Rodriguez 這位音樂人,但做為配角的音樂卻也份量頗重。《尋找甜秘客》的電影原聲帶,說穿了也就只是收錄了 Rodriguez 曾發行過的兩張專輯中的多數作品,但特別的是,這些作品同時也是電影用來配襯敘事段落的用曲,導演運用歌詞配襯敘事段落的人事時地物,簡單明瞭地直指搜尋者們在尋找過程中的心境轉折,也替作品本身增添了幾分視覺上的溫度。

《尋找甜秘客》中文預告

'Sugar Man'

'I Think of You'

'I Wonder'

p.s. 我不是影評,只是一個看完電影後便忍不住寫些東西的電視兒童 :P

Tuesday, April 30, 2013

[電影]五月份片單

每月首日發出,僅記錄當月所看的電影,心得則隨心情,若有貼出將做連結,但機率不大......

2013-05-07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尋找甜秘客
2013-05-09 Premium Rush 超急快遞
2013-05-14 Alien: Resurrection 異形 4:浴火重生
2013-05-26 ParaNorman 派拉諾曼靈動小子

Monday, April 29, 2013

[音樂]AWOLNATION

樂團名稱: AWOLNATION
出道年份: 2009 - now
音樂類型: 電子搖滾、獨立搖滾、另類搖滾
專輯作品: "Back from Earth" (2010. EP)
                 "Megalithic Symphony" (2011, studio albums)
                 "RE/SAIL" (2012. EP)
                 "I've Been Dreaming" (2012. EP)

過去或多或少曾在某處聽過這樂團的作品,卻是直到看了影集 "Cult" 在某集片尾採用了其成名單曲 'Sail' 做為配樂才真正注意他們,AWOLNATION 龐克蒸氣般的樂聲,搭配 "Cult" 張力十足的劇情畫面,二者結合所給予的感官衝擊令人震撼到不行,於是很快便栽進這個團。
2009 年成立於加州的 AWOLNATION(樂團雖無堅持,但官方名一向以大寫呈現)團名延伸自明明才 34 歲看起來卻頗老且像有毒癮的嬉皮的樂團主唱 Aaron Bruno 的高中小名 'Awol', Bruno 在正式定稱時則又賦予這個團名更深一層的意涵 ─ 'Absent WithOut Leave'(擅離職守)。這若拿來中譯,猜想應也不會比 Imagine Dragon 的「謎幻樂團」要來得難聽且文不對題......
AWOLNATION 最初成立時僅由現任主唱 Aaron Bruno 一人獨撐。Bruno 在此之前曾是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iants, Hometown Hero 及 Insurgence 三個樂團的主唱,因此當他獨立門戶時,紅牛旗下的同名獨立音樂公司 Red Bull Records 便連絡 Bruno, 讓他使用公司在 L.A. 的錄音室灌錄作品,結果雙方在合作愉快之下很快地簽定合約,Bruno 也找來四位現任團員,正式組成現在的 AWOLNATION.
採用過 AWOLNATION 作品的單位不盡其數,光是其曾進入告示牌搖滾歌曲前十名的成名單曲 'Sail', 就曾用在影集 "The Good Wife", "House M.D.", "Common Law", "Longmire", "Cult", 實境秀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廣告 Nokia Lumia 4G LTE 和 BMW 的奧運開幕廣告,以及 2011 年的恐怖電影《Playback 倒帶》等。
作品不多的 AWOLNATION 自 '09 年出道至今,僅推出一張錄音室專輯和三張迷你專輯。錄音室專輯不必說,整張好聽,首張 EP "Back from Earth" 也是值得 looping 的作品,不過 "RE/SAIL" 這張 EP 我就覺得頗搞笑 ─ 全都收錄 'Sail' 共九種的混音重編版本是想怎樣啦 XD

聽了一陣子,想想最喜歡的還是 'Sail', 就來個 'Sail' 全輯吧!

AWOLNATION 'Sail' official MV


Sail - Mega Video, 其實這支動畫才是我的最愛,也是真正讓我栽進這團的禍首(笑)


"The Good Wife" 片段


"House M.D." 片段


"Common Law" 片段,這集挺煩的其實 XD


SYTYCD 片段,Sonya 的編舞都有種末日美感


Nokia Lumia - The Amazing Calls Trailer -FR, 有夠弔詭......


BMW - Feeling Remains


Tuesday, April 23, 2013

[公告] FB 粉絲專頁成立

【1990 - 你把我的世代怎麼了?】FB 粉絲專頁

除了上方連結外,部落格右邊欄位上也放置了專頁按鈕,歡迎加入抬槓行列!

------------

公告完畢,來聊聊成立的原因。

個性問題所致,雖然曾認真考慮過成立個社群平台來經營,卻一直沒什麼動力付諸實行,直到被一根組成元素複雜的稻草刺激到,才決定開設平台。如此想想,自己應該還是有些幼稚的 ─ 這樣說跟沒說好像都一樣,哈哈。

原則上,社群平台的經營仍會貼近部落格一直以來的大方向,但除了既有的影集、電影、音樂和其他五四三介紹外,一些具即時或高流動性質、但覺得不大適合撰寫成文的資訊或消息,都會在粉絲專頁上做分享。當然,基於初衷所成立的部落格仍會持續更新。

最後,固定會看本格的朋友或許不多(自認沒人看),但若有興趣也想聊聊的朋友,歡迎和我一起玩囉!

------

後台設定有些問題,但還沒找出問題在哪,所以回覆寫這邊。

dear Jill:
這麼說我應該早就該成立了哈哈(汗),謝謝支持囉,歡迎一起玩!

dear anonymous:
哈囉!謝謝你注意到並追蹤了我的部落格,很開心哈哈。
Rise Against 我也有聽,但後者就沒聽過了,會找來聽聽~ 謝謝你的推薦唷!

Friday, April 19, 2013

[音樂]updated my database - 0420

不少愛團選在這季推出新作,因此將這陣子所聽的集結成篇並寫個短評。
首先是曾寫過首張同名專輯介紹的表演組合 2Cellos, 他們的第二張專輯 "In2ition" 在製作概念上算是超越了首張專輯,加入除了大提琴外的各種樂器和人聲元素甚至是混音器,同時亦翻玩不少知名作品,像是搖滾十足的 'Highway to Hell'、木瓜電影主題曲 'Supermassive Black Hole'、極度抒情的 'Bang Bang' 等,都是這張專輯中算得上數一數二的翻玩作品。然而相對來聽,因加入不少混音元素,這張也就沒有像首張只有大提琴擔綱表演的那般純粹。

2Cellos 'Highway to Hell' ft. Steve Vai, MV 莫名爆笑


超有味道的現場版,棒透了!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ft. Naya Rivera, 要他倆拍劇情似乎有些強人所難......


跌倒很久的 Fall Out Boy 終於爬起來了!取名為 "Save Rock And Roll" 的新專輯似乎將樂團既往的俏皮和勁道又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而目前推出的 'The Phoenix' 和 'My Song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 兩支 MV 也具有畫面上的連貫性,無論視覺或抑是聽覺都具有一定的爽度... 爽呆了啊不是我要說!

專輯編排上 'The Phoenix' 雖先於 'My Song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 但 MV 故事鋪陳卻是後者先於前者,男孩們也學 Nickelback 在 MV 中玩殘自己,又病又痛的實在有趣。

'My Song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

'The Phoenix'


在影視圈玩了好幾年後終於想到該回駕本行的大賈正男宮 Justin Timberlake, 這次推出的新專輯 "The 20/20 Experience" 將舞曲風玩得更為淋漓盡致。相對於本來就好聽的專輯,這次的行銷宣傳活動更令人讚嘆,從黑白歌詞設計的口碑短片、請來鬼才導演 David Fincher 執導回歸 MV, 甚至每支 MV 都給予其專屬的一個故事,尤其 "Mirrors", 無論是歌曲或是 MV, 皆是個人認為這張專輯中數一數二的作品。

主打單曲 'Suit and Tie', 首先曝光的歌詞版

'Suit and Tie' 正式版 MV, 執導導演是大賈麻吉 David Fincher

'Mirrors', 愛死這支了


平時甚少聽華語歌曲。在一次和戰神老闆聊到朱俐靜後,便找來她在今年度發行的專輯聽聽,並發覺其實還不錯,挺耐聽的,不過歌聲和本人卻有些無法聯繫起來... 想想還是單純聽歌就好了。

'存在的力量'

'女神'